2022年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標準講解詞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是每位井岡山紅色培訓學員必來現場學習的教學點之一,標準化地為學員介紹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的內容是每位講解員必須熟練掌握的一項基本功,2022年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標準講解詞主要可以涵蓋北山、革命紀念堂、碑林、紀念碑、雕塑園以及雕塑園內紅色革命英雄事跡等五塊講解內容逐步為培訓學員講解,以下就是我們為您整理的講解詞具體內容:
北山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講解詞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位于茨坪北面的北巖峰上,也稱為“北山烈士陵園”。是景區內主要的革命人文景觀之一。1985年,中共井岡山市委、市人民政府決定在茨坪興建 “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 ,分3期工程完工,1987年10月,主體工程落成井正式對外開放。占地面積400畝左右(近27公頃) 。整座陵園依山而建,坐北朝南,面對雄偉的并岡山主峰,由紀念堂、碑林、紀念碑、雕塑園四部分組成。陵園后山東側筑有小型公路,以備年老體弱者和殘疾人登山觀瞻之用。陵園的綠化配置以采用柏樹、桂花、杜鵑、翠竹為主,配以山體自生的松、杉、山櫻花等。主大門前栽種的大樹是日本冷杉,為國家一級保護樹種。臺階兩側林廊和雕塑園配置的是香柏、黃楊。全園四季綠樹常青、素花點綴,顯得莊重而肅穆。井岡山革命紀念堂講解詞
沿著象征1949年全國解放的49級臺階和象征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60周年的60級臺階一直拾階而上,可進入井岡山革命紀念堂。紀念堂大門上方燙金橫幅“井岡山根據地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是彭真委員長1987年視察井岡山時為陵園題寫的。紀念堂設有瞻仰大廳、陳列室、吊唁大廳、忠魂堂。
瞻仰大廳正面漢白玉墻上有“死難烈士萬歲”6個燙金大字,是毛澤東1946年為烈士們題寫的。瞻仰大廳左側陳列展覽的人物是建國后去世的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主要領導人和老紅軍的掛像,他們當中有開創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主要領導人毛澤東、朱德、彭德懷、陳毅;有軍隊中的一大批將帥,如元帥朱德、彭德懷、陳毅、羅榮桓;大將粟裕、黃克誠、譚政;上將陳伯鈞、賴傳珠、楊得志、朱良才等;中將楊梅生、畢占云、張國華、譚家述等;少將龍開富等;有建國后調離軍隊,到黨政部門擔任領導的,他們是何長工、賀敏學、賀子珍、陳正人、彭儒、曾志等。
目前共陳列了76位。其中一代偉人,毛澤東,元帥4位,大將3位,上將12位,中將21位,少將13位,老紅軍22位。瞻仰大廳右側陳列室的人物是井岡山斗爭時期犧牲的革命先烈共78位。瞻仰大廳后面是吊唁大廳。吊唁大廳四周墻面嵌刻的是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壯烈犧牲的烈士英名錄。這是當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包括七個縣市范圍的烈士名錄,共有15744位。同時在大廳正中上方立著一塊無名碑,對在井岡山斗爭中四萬多名為革命而犧牲沒有留下姓名的革命烈士,表示深切懷念。二樓為忠魂堂,安放著宋任窮、張令彬、歐陽毅等老紅軍骨灰。
井岡山碑林
烈士陵園中的一道亮麗景觀是井岡山碑林,“井岡山碑林”五個大字,是由老紅軍、中國書法協會名譽主席、山東省委原第一書記舒同題寫的。碑林1987年7月破土動工修建,采用了江南園林的建筑風格,分為碑廊、碑亭、碑墻三種建筑造型,樓、臺、亭、閣相結合。這里順山而上陳列著140塊翰墨字碑,是一處具有井岡山特色,思想內容豐富、藝術水準精湛的人文瑰寶。這里嵌刻著毛澤東、朱德、董必武、彭真、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視察井岡山時留下的墨寶;有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宋任窮、肖克、譚震林、何長工、唐天際等老紅軍重上井岡山時的題詞;還有郭沫若、許德珩、舒同、沈鵬、陸儼少等一代名人與書畫家謳歌井岡山的詩詞翰墨。井岡山碑林分兩期工程建成: 第一期碑林1989年建成,共有63塊;第二期1992年建成,共有77塊。碑林的碑石全都是江西玉山縣的螺紋石,碑石材質細膩,光滑、堅硬、耐磨,碑石中的上等石料。
碑林一共陳列有140塊書法碑刻,主要有三部分內容:一為黨和國家領導人上井岡山視察時的題詞;二為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的題詞;三為全國著名書法家、畫家、作家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題詞。
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在北巖峰頂是一尊鍍鈦的不銹鋼制作的“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由鄧小平同志題寫碑名,工程總設計師是我國著名雕塑家程允賢及王中、陳斌等同志。紀念碑總高度為46.8米,分為基座、碑座和主碑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大廳,可南眺市區全貌,北瞻紀念碑主體雄姿,攝影留念。二層設有展室,三層為主碑。主碑前的漢白玉浮雕,反映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浮雕前還有“母親”銅像一座,象征著井岡山是革命搖籃地、中國第一山。一樓的休息室、會客室和二樓的展廳組成基座部分,全部采用井岡山市長坪鄉生產的花崗巖砌成。主碑高達27米,意含1927年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主碑頂端的造型是突出“山”的形狀---用不銹鋼制作的“井岡山”造型,遠看如一團火焰,寓意井岡山星火燃遍九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近觀如林立的鋼槍,寓意“槍桿子里面出政權”。整個建筑坐北朝南,在日照下,熠熠生輝,璀璨奪目。是集紀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紀念碑于一體的井岡山烈士陵園、井岡山革命烈士博物館、井岡山斗爭光榮歷史最突出的紀念性標志物。井岡山雕塑園講解詞
由紀念碑沿階而下可抵達井岡山雕塑園,它坐落在烈士陵園的左側山頭,于1987年10月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60周年時建成并對外開放。它是全國第一座以革命歷史人物群像為題材的雕塑園。
雕塑園園標,是由原全國政協副主席、參加過井岡山斗爭的老紅軍肖克所題寫。園內共安放有20尊革命烈士和革命先輩的雕像。它們分別是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譚震林、陳正人、何長工、羅榮桓、李燦、蔡協民、王爾琢、張子清、何挺穎、宛希先、袁文才、王佐、伍若蘭、賀子珍、賴傳珠。這20位革命先輩和烈士,主要是井岡山斗爭時期共產黨的前委、軍委、特委委員的代表。其中還有兩位杰出的女性代表賀子珍、伍若蘭。這些用青銅、漢白玉、花崗巖等材料鑄造的雕像,由全國著名雕塑家劉開渠、葉毓山、程允賢、潘鶴、曹春生等創造,風格各異、正氣凜然、栩栩如生,充分展現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井岡山時期的風采英姿。
雕塑園的地形外貌保留著大自然形成的水成巖怪石,很有特色。其中雕像陳列的位置也是有寓意的。守山門的是兩位“山大王”袁文才,王佐,正中間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4位偉人。四周則是三委委員。他們協助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偉業。王佐雕像是騎在馬上,體現了王佐當年迎接毛澤東,“望眼欲穿” 的心情。在這19位人物當中,只有何長工同志生前知道自己的雕像將安放在井岡山雕塑園內,因為在其逝世前(1987年) 他就得知井岡山在籌建雕塑園。他的位置是在毛主席和王佐之間,寓意當年他受毛澤東派遣到王佐部隊做團結改造工作。
井岡山雕塑園英雄事跡
井岡山第一位女紅軍——賀子珍
賀子珍是江西永新縣黃竹嶺人。她生于1909年,取名自珍,乳名桂圓,6歲求學時改名子珍。童年時代的賀子珍家境比較好,父親本是個前清舉人,任過官職,因為一場冤枉官司,使家境走向衰敗。在賀子珍8歲時,舉家遷進永新縣城南門定居。父親開設了一個雜貨鋪“海天春”,供全家生活和子珍兄妹讀書。她還在永新縣城的福音堂女校讀書時,就已經得知了蘇聯十月革命勝利的消息,也受到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1926年4月,當永新一批在外求學的熱血青年回城建黨建團時,賀子珍成了永新縣第一批社會主義青年團員。9月,北伐軍打進了永新,成立了以共產黨、國民黨左派領導的民主政權,還建立了國民黨永新縣黨部。賀子珍奉黨的指示,以共產黨員和國民黨員的雙重身份,參加了縣黨部的領導工作,被任命為縣黨部婦女部長和共青團縣委副書記,成為永新縣有史以來第一位婦女部長。不久,賀子珍又到吉安擔任國民黨縣黨部婦女部長和中共吉安縣委婦委書記。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員,是井岡山第一位女黨員,素有“永新一枝花”的稱號。
1927年6月,永新縣的國民黨右派勾結地主武裝,突然襲擊永新,抓捕了賀敏學等80多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在吉安的賀子珍得知消息后,立即和其他同志商量對策,很快起草了一份革命宣言,并派人赴省政府請愿,揭露國民黨右派反對革命的罪行。另外又聯絡了寧岡、安福、蓮花等幾個縣的工農武裝,聯合攻打永新縣城,救出被捕的同志。
7月26日,寧岡、永新、安福三縣農民自衛軍攻克了永新城,救出了賀敏學等80多人。這時,賀子珍也從吉安回到了永新。
不久,江西、湖南兩省6個團的敵人向永新撲來。賀子珍的哥哥賀敏學與井岡山綠林袁文才是同窗好友。為了保存革命力量,賀子珍和永新縣委同志一起隨著袁文才、王佐的隊伍上了井岡山茅坪,成為井岡山上第一個女兵。同年10月,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軍上了井岡山,賀子珍成為了這支隊伍中的一名女戰士,她性格剛毅潑辣,正如何長工說的:“她作戰勇敢,機智靈活,騎馬打槍,都很在行,是一個實實在在地帶過兵、打過硬仗的巾幗英雄。”
毛澤東上井岡山后,賀子珍被派到毛澤東身邊工作。1928年在湘贛邊界特委和紅四軍前委機關做機要和宣傳工作,同年與毛澤東結婚,任中共湘贛邊特委機關秘書、毛澤東的秘書,是毛澤東第二任妻子。1929年1月隨同紅四軍主力下山,后任機要科科長。
井岡山的革命先輩們,在突發事變面前認清大是大非,敢于挺身而出,為我們后人樹立了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是什么原因使共產主義的信念在人們的心中會有那么大的號召力呢?人們哪怕付出生命的代價也要全力支持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先進的政黨,一個名副其實的代表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政黨,一個擁有崇高理想的政黨。
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
1927年9月25日,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在萍鄉蘆溪遭到江西國民黨軍隊的襲擊。為了掩護部隊撤退,總指揮盧德銘英勇犧牲。這位年輕將才的犧牲,使毛澤東痛惜不已:“還我盧德銘!”
盧德銘,又名繼雄,字邦鼎,號又新,四川宜賓人,生于1905年6月9日。1921年,盧德銘考入成都公學。中學學習期間,盧德銘開始接觸《新青年》等進步書刊,接受馬克思主義。面對帝國主義瓜分中國,軍閥連年混戰,盧德銘決心學習軍事,以武力打倒列強和軍閥。1924年初,盧德銘到廣州投考黃埔軍校,因路途遙遠錯過考期,通過老同盟會員李筱亭推薦,見到了孫中山。孫中山看到李筱亭寫給他的舉薦信,直接出考題“當今國民革命之首要任務”。盧德銘即席應試,文章激情飛揚,有理有據,忠膽畢露。孫中山閱后滿意之極,當即推薦入學并提點他務必言行一致。最終,盧德銘被破格批準入黃埔軍校第二期步兵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6年5月,時任葉挺獨立團第二營第四連連長的盧德銘,作為北伐先鋒挺進湖南。在北伐戰爭中,由于作戰勇敢,盧德銘先后升任獨立團第一營營長、第七十三團參謀長、第四集團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警衛團團長。
1927年8月2日,盧德銘率警衛團前往南昌參加起義。因南昌起義部隊已南下,他遂率警衛團進駐修水縣城。9月9日,盧德銘率警衛團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并任起義部隊總指揮。起義受挫后,在9月19日的文家市前委會議上,毛澤東主張放棄攻打長沙,把起義軍轉移到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師長余灑渡(后脫黨)頑固堅持“取瀏陽直攻長沙”的錯誤意見。盧德銘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主張,認為再攻長沙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盧德銘支持毛澤東的意見,對于會議統一思想,起了重要作用。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最后通過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
20日,中國工農革命軍在毛澤東領導下,由瀏陽文家市出發,向井岡山進軍,經桐木、小枧,22日到達萍鄉蘆溪宿營。
23日拂曉,部隊從蘆溪更田村宿營地出發,江西軍閥朱培德部隊江保定保安特務營和江西第四保安團從萍鄉趕來尾隨追擊,部隊行進在離開蘆溪15華里的山口巖時,后衛第3團遭敵軍數路夾擊,部隊損失嚴重。
為掩護部隊前進,盧德銘挺身而出,從前隊折回,帶領一個連搶占高地阻擊特務營和保安團,同時指揮被打散的第3團官兵向前衛部隊靠攏,在此過程中被一顆子彈擊中右胸,壯烈犧牲,年僅22歲。
毛澤東在他犧牲后贊道:“德銘同志為革命保留了火種,他是一名出色的軍事指揮員,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戰斗的一生。”
2009年9月14日,盧德銘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之一。
革命前輩的無畏、智慧、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的精神,是后人應該不斷傳承下去的紅色價值觀。正如焦裕祿同志教育黨員干部所說:“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越是困難的時候,干部越要振奮精神,挺身而出,給群眾做個榜樣。”
蓄須立志的王爾琢
王爾琢,1903年生,湖南省石門縣人。1920年考入長沙省立甲種工業學校,參加過進步學生運動。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1期,同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后任學生隊分隊長、營長,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和討伐軍閥陳炯明的兩次東征。1926年參與國民革命軍第3師的改編工作,任東路先遣軍黨代表,參加北伐戰爭。參與指揮東路先遣軍挺進江西、進軍浙江、攻入上海。蔣介石派親信以軍長職位拉攏王爾琢,遭到嚴詞拒絕后,遂密令逮捕東路先遣軍中的共產黨員。在東路先遣軍司令李明揚的幫助下,該軍的中共黨員得以安全離開。王爾琢脫險后,在中共上海區委領導下從事工人運動。
1927年7月,王爾琢任國民革命軍第4軍第25師第74團參謀長。8月,率該團重機槍連參加南昌起義。起義后任第74團團長,隨部隊南下廣東。10月底,南昌起義軍余部在江西大庚整編成一個縱隊,王爾琢任參謀長,與朱德、陳毅等率部轉戰閩粵贛湘邊,堅持武裝斗爭。1828年1月,王爾琢參加領導湘南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參謀長。同年4月,工農革命軍第1師與湘南各縣的農軍向井岡山轉移,下旬在江西寧岡縣礱市與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成立工農革命軍第4軍(后改稱中國紅軍第4軍),王爾琢任軍參謀長兼第28團團長。
5月,國民黨軍5個團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第一次“會剿”。王爾琢積極協助毛澤東、朱德指揮戰斗,并親率第28團取得五斗江戰斗勝利,后率第28團和第31團1個營奔襲永新,在草市坳與敵1個團遭遇,經2個小時激戰,將敵全殲。然后一鼓作氣攻進永新,再殲國民黨軍1個師部,擊傷師長楊如軒。6月下旬,國民黨軍調集5個團,以第9師師長楊池生為總指揮,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發起進攻,在占領永新后,以主力3個團分左右兩路進犯寧岡。王爾琢率第28團向進占老七溪嶺制高點的國民黨軍右路2個團發起多次猛攻,將其擊潰。隨即直插龍源口,切斷了左路國民黨軍的退路,并協同第29團等部將其1個團殲滅于龍源口地區,最終取得第一次反“會剿”勝利。王爾琢率第28團英勇作戰,成為縱橫井岡山的一員驍將,為保衛和發展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作出了重大貢獻。
8月中旬,王爾琢率第28團由湘南地區回師井岡山。25日,擔任前衛第2營營長的袁崇全,脅迫、欺騙1個步兵連和1個迫擊炮連叛逃。王爾琢聞訊后立即率警衛排追趕。當追至江西崇義思順圩時,王爾琢努力做叛逃官兵的工作,兩個連的官兵又回到了革命隊伍中。而王爾琢卻遭袁崇全開槍射擊,英勇犧牲,年僅25歲。
“革命不成功,不剃頭、不刮胡子。”這是王爾琢立下的誓言,言語中,王爾琢對革命的滿腔熱情與堅定信念表露無遺。1928年,年僅25歲的他,犧牲在叛徒槍下時,仍是一捧長髯,飄灑胸前。
1928年10月中旬,在為中國工農紅軍優秀指揮員王爾琢舉行的追悼會上,毛澤東、朱德高度評價了王爾琢為革命所作的貢獻。會場上懸掛著由毛澤東擬稿、陳毅書寫的挽聯:“一哭爾琢,二哭爾琢,爾琢今已矣!留卻重任誰承受?生為階級,死為階級,階級后如何?得到勝利始方休!”
蓄須立志,表明了王爾琢擁有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與崇高的品格,正如一首詩所贊:“一夜風云變,上海大屠殺。爾琢拔刀起,血誓效討伐。革命不成功,此生不理發。新婚方五月,大義割柔腸。致書慈父母,淚落沾衣裳。為救工農苦,不能侍羹湯。南昌首義后,轉戰上井岡。指揮主力團,威震贛與湘。三戰喪敵膽,活捉兩只‘羊’。紅旗閃耀處,須發自堂堂。崇義追叛徒,桂花落地黃。英年二十五,天地為悲傷。”
吳月娥舍身跳崖震敵膽
吳月娥,1911年出生在湖南酃縣(今炎陵)南流村荷樹窩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吳明才,母親肖慈秀。這里與井岡山的大井、荊竹山相距不遠。吳月娥還有個80多歲的祖母鄒阿婆。一家四口,以租種地主的田地為生。
吳月娥9歲那年,荷樹窩連續兩年顆粒無收,土豪把吳月娥抱走抵債。祖母跪求多次無效,父親吳明才只得到他家當三年長工才將女兒贖回。不久,父親給地主家上山扛木時,被木頭砸死,祖母一急之下也離開人世。母親只好賣掉破家,把年幼的吳月娥送給一個遠房姑姑當養女,自己改嫁謀生。吳月娥的姑父叫林其稂,家住井岡山荊竹山村,從此這里便成了吳月娥的第二個家。
1927年10月起,工農武裝割據的烈火燃遍了井岡山的每個村莊。從小對豪紳階級憎恨在心的吳月娥,組織村里的幾個伙伴,在土豪胡明輝需要經過的一處木橋,把木頭拖出來只挨著一點邊,胡明輝走在橋上突然木頭松落,被跌到橋下摔得半死。16歲的吳月娥像大人一樣參加了打土豪、支援紅軍打仗的火熱斗爭,擔任了荊竹山鄉的少先隊隊長,領著一群少年兒童站崗、放哨、查路條、偵察敵情、看護傷病員。1928年6月起,吳月娥成為鄉工農兵政府的交通員。
1929年1月30日,湘贛敵軍攻進了井岡山。紅五軍已連夜突圍沖向贛南,在各個陣地參戰的赤衛隊和群眾,按照特委的布置躲進大山避免敵人的屠殺。連著很多天,吳月娥一天幾次穿行在大井―茨坪―荊竹山的密林小路上,傳遞鄉工農兵政府與邊陲區工農兵政府的聯絡信件。有兩次在半路上遇到敵人,幸虧她眼尖發現得早,手腳又利落快捷,機警地避開了敵軍。這天下午,吳月娥從下井返回荊竹山,走到一座山坳時,竟在坳頂上與敵軍相遇,被敵人抓捕了。
為了搜捕其他紅軍戰士,敵人押著吳月娥要她帶路。早已抱定臨死不屈的吳月娥領著敵軍走了1個多小時,登上了一座陡險的山峰。山峰的另一側便是一堵懸崖峭壁,懸崖的另一端是可以聽見溪流嘩嘩的深谷。一到山頂,敵軍就發現情形不對,那個連長正要發問,吳月娥突然撲上前,兩手緊緊地抱住了他,然后用盡力氣向懸崖邊上猛推。敵連長沒有料到這一招,竟被推到了崖邊,與抱住自己的吳月娥一同掉下了懸崖。就這樣,吳月娥,這位大山的女兒,帶著對敵人的階級仇恨,對工農革命的無限忠誠,將自己的軀體投向了大山的懷抱。
吳月娥的一生是充滿坎坷的一生,壯烈的一生,又是平凡的一生。和其他4萬多井岡山革命烈士一樣,做著同樣的事,有著同樣的經歷,同樣的目的,最后也都是同樣的結局——為革命事業而英勇獻身,正所謂“青山處處埋忠骨,人生何處不青山”。也正是有著一個個忠于黨忠于人民的烈士,才會有當時的革命勝利,才會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歷史,不僅僅是為了讓我們緬懷過去,更多的是為了以史為鑒,警示未來。
永不凋謝的井岡蘭
伍若蘭是湖南耒陽人,1906年出身于知識分子家庭。1924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師范學校。1925年秋,加入中國共產黨。任共產主義青年團耒陽地方執行委員會委員、縣農會婦女部部長。 1928年3月參加紅軍。湘南暴動期間與朱德結為夫婦后上井岡山。
1929年1月,伍若蘭從紅四軍軍部調到前委職工運動委員會婦女科擔任科長,隨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四軍主力下山。
2月1日,部隊途經江西尋鄔縣吉潭,天沒亮,遭國民黨軍劉士毅一個團包圍。朱德率警衛排同敵人展開了激戰。她為保護朱德和毛澤東等軍部首長的安全,率一部分戰士從敵人側翼進行突擊,將火力引向自己。朱德和毛澤東等軍部領導脫離了危險,而她卻陷入敵軍重圍之中,因彈盡負傷被俘,押往贛州。
抓住了朱德的妻子,敵旅長劉士毅如獲至寶,欣喜若狂。當天,就把伍若蘭押到贛州城連夜審訊。
踩杠子、灌辣椒水、坐老虎凳……施盡了各種刑法,把伍若蘭折磨得死去活來,敵人卻毫無所獲。
無奈,敵人又用雪水把伍若蘭再次澆醒,由劉士毅親自來審問她。
“你一個女人家,死心眼地跟著共產黨,難道你就不怕死嗎?”
“怕死我就不會參加革命,告訴你吧,共產黨員為了打倒你們。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只要你能自首,或公開聲明一下同朱德脫離夫妻關系,我就可保你不死,還可給你官做。”
聽到“朱德”二字,一股暖流涌進了伍若蘭的心房。是的,朱德是她的良師益友,是她心愛的丈夫,也是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從敵人的問話中,她知道,丈夫和紅軍都已安然無恙,她感到無限的欣慰和自豪……
對于劉士毅的引誘,伍若蘭嗤之以鼻:“要我和朱德脫離關系,做夢!除非日從西邊出,贛江水倒流!”
“不為你自己著想,總得為你肚子里的孩子著想嘛!”
伍若蘭大聲說道:“告訴你吧,我們的孩子同樣是你們這幫家伙的掘墓人!”
費盡心機,毫無所獲,惱怒的劉士毅命令對伍若蘭處以極刑。
2月12日,劊子手們剖開了伍若蘭的腹部,取出胎中的嬰兒……最后又砍下她的首級,將身子劈成四塊,澆上汽油焚燒,還把她的首級懸掛在贛州城門上“示眾”……
噩耗傳來,地動山搖。朱德仰天長嘆,淚如雨下,悲痛至極。
1962年3月初,朱德重上井岡山,臨走時,他特意在井岡山選了幾株粗壯的井岡蘭花,從培育她的紅土地帶到了北京城,以紀念伍若蘭這位曾和自己朝夕相處、并肩戰斗過的親密戰友。
伍若蘭像許許多多的革命先烈一樣,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勇于擔當、無私奉獻的英雄氣概。我們今天緬懷先烈,就是要學習他們這種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勤奮工作、努力創造,為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講解提升建議
待介紹完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的以上內容后,建議向學員渲染情感,升華主題,學員參觀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學習革命先輩們勇于犧牲,甘于奉獻、堅定執著追理想的崇高品質。
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靈魂,是一個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個政黨、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四萬多名革命烈士獻出了寶貴的生命,為的就是堅定執著的理想信念。他們奉獻青春和生命的執著追求,最終換來中國革命的全面勝利,井岡山也由此成革命的山、戰斗的山、英雄的山、光榮的山。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我們將仍然面臨各種嚴峻的困難和挑戰。面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風險,面對諸多復雜矛盾,面對種種新的考驗,更加需要我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吸引人、感染人、凝聚人、鼓舞人,保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追求,做到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堅持理想信念不動搖、革命意志不渙散、奮斗精神不懈怠。
??以上就是2022年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標準講解詞文章的全部內容,如果您有井岡山培訓,井岡山紅色培訓,井岡山紅色教育方面的需求,可以隨時咨詢我們。 本文鏈接:http://www.jgspx.com.cn/jiangjie/2277.html 轉載請注明出處!
??聲明:本站內容及圖片如沒注明出處則來自網絡,無從考證來源,僅用于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在后臺留言或直接聯系我們告知刪除或標注來源,謝謝!
上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下一篇:沒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