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紅色文化教育暢談鄉居舊憶-耕牛(外二章)
原標題:耕牛(外二章)——鄉居舊憶系列之九(井岡山紅色文化教育摘自井岡藝苑-吳志昆的文章)
八九十戶人家的鄉村,唯一的一頭牛!
夕陽牛背無人臥。黃昏驅牛歸故路。這些宋、明詩,曾是鄉村文化符號。40年前風靡大陸的臺灣校園歌曲《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逗人興味的還是暮歸老牛的詩意。
鄉村今無牛,耕田不用牛了,就在這紫云英田垅,鐵牛突突撒歡。還因新農村標準中,豬圈牛欄統統烏有了!這頭珍稀動物之牛犢,是鄰居剛花5000元購得,指望養半年后作為肉牛出售賺個投資的一倍。問他為何不多養幾頭?答曰無草洲草場。呵,青草叢生的田間小路因機耕而消失。河灘,我兒時群童牧牛的如伊甸園般的青翠草洲,被建筑商掏挖砂沙而狗嚙狼藉。
短笛牛背的牧童,永遠沒了!

井岡山紅色文化地標之板橋
江西井岡山地區紅色文化-板橋,世人熟知是那位清朝七品官,難得糊涂的那位。多知其雅號鄭板橋,忘了他本名,更不知他取此號來于唐朝劉禹錫詩句:二十年前舊板橋。(潛臺詞:曾與美人橋上別)。
板橋,昔日大地尋常津梁便道與通途,如同今之平常人家都有冰箱洗衣機一樣。經典詩句:人跡板橋霜。
童孫踐履的這兩節板橋,算小兒科啦。吾祖居門前小河上的板橋,是由十二、三個冂字形伶仃橋腳肩起十三、四塊小木排的長長板橋,高凌水面,搖搖顫顫。外鄉人有走到橋中央,或恐懼地哭,或爬過橋。嫁到村里的外地客娘,要鍛煉到挑百余斤輕松過橋,才算村里人老婆:老死在婆家!
就是相對閉塞的山鄉,這木橋也被鋼筋水泥替代了20年了。這二、三十年里游歷四方,域內甚或海外,見多了一些景區景觀,不少是仿古樸、擬鄉愁、假田園、偽民俗地現代制造,而真實的田園民俗鄉愁的記憶卻在日漸一日消亡。看不太懂的這世界。

井岡山紅色文化回憶-鄉井
鄉井,故園文學標簽,離鄉即背井而去。盈盈山泉的鄉井是上蒼對鄉親的恩典,從地竅涌出的清流,(泉的甲骨文即此造形)夏沁涼,冬微暖,不囂張地暴突,不絕情地斷流;捧一掬,尤深冽,挑一擔,亦不淺。慈祥溫存,玄默沉靜,充盈內斂,潤世無聲。明太祖朱元璋殺人如麻不貶眼,但我欣賞他的懲貪。他給官員講道理:當官雖俸薄,但守正端住碗,俸祿如泉不竭。
山井可為一寶鑒。更是圓圓一面鏡,晴映云嵐,夜涵星點,也照村姑山女、耕夫樵婦或俊俏或蒼郁容顏。
青蔥歲月,常朝出暮歸一擔薪柴挑下山,絕無山月隨人歸之雅興,山泉井沿一歇肩,一牛飲,一喟嘆!
井沿青石板不見,碧苔翠草不見,糊之混凝土,安上抽水管,遠不如近鄰那口井的古樸,還是山里人模樣。
(文中配圖均為作者-吳志昆拍攝)
??以上就是井岡山紅色文化教育暢談鄉居舊憶-耕牛(外二章)文章的全部內容,如果您有井岡山培訓,井岡山紅色培訓,井岡山紅色教育方面的需求,可以隨時咨詢我們。 本文鏈接:http://www.jgspx.com.cn/jinggangfengguang/2020/0522/1846.html 轉載請注明出處!
??聲明:本站內容及圖片如沒注明出處則來自網絡,無從考證來源,僅用于公益傳播,如有侵權請在后臺留言或直接聯系我們告知刪除或標注來源,謝謝!
